旋挖鉆機施工主要對象是巖土,巖土是在漫長的歷史年代中,經過各種不同的物理環境和化學環境的作用,隨機形成的以無機礦物為主的自然結構體。
我國地質條件極其復雜多樣,地區性巖土的特點是:西北地區的黃土;云貴高原的紅粘土;西藏高原的凍土;華東地區的軟土;西南山區的巖石等。
(1)巖土可分為巖石,碎石土,砂土,粉土,粘性土,人工填土等。
A、巖石:根據結構成因分類:巖漿巖,沉積巖,變質巖。
按巖石風化程度的物理性質分類:未風化,微風化,中風化,強風化,全風化,殘積土。
按巖石堅硬強度(飽和單軸抗壓強度frk)的物理性質分類:堅硬巖(未風化);較硬巖(微風化);較軟巖(中風化);軟巖(強風化);極軟巖(全風化)。
B、碎石土:根據粒徑大小分類:漂石,塊石,卵石,碎石,圓礫,角礫。
根據密實度分類:松散,稍密,中密,密實。
C、砂土:根據粒徑大小分類:礫砂,粗砂,中砂,細砂,粉砂。
D、粘性土:根據狀態分類:堅硬,硬塑,可塑,軟塑,流塑。
根據塑性分類:粘土,粉質粘土。
淤泥:為在靜水或緩慢的流水環境中沉積,并經生物化學作用形成的粘性土。
紅粘土:為棕紅、褐黃等顏色的高塑性粘土,具有明顯的收縮性。
E、粉土:介于砂土和粘性土之間。
F、人工填土:根據組成分類:素填土,雜填土,沖填土,壓實填土。
(2)根據巖土的不穩定性分類:
地表地層(100m之內)主要是風化殘積層、沖積層、洪積層、流砂層,這類地層被鉆穿后,孔壁便失去約束而產生不穩定,例如坍塌、掉塊、縮徑、超徑等現象。根據不穩定的原因,可將它們分為兩類:
A、力學不穩定地層
a)、風化殘積層:具有較大的孔隙度和裂隙性,較松散,膠結不良,強度和穩定性差。鉆進時在鉆具碰撞和泥漿的沖蝕下,易被沖刷而發生坍塌和漏失現象。
b)、沖積層和洪積層:膠結差、孔隙大、透水性強,鉆進時易發生孔壁坍塌、漏漿或涌水。
c)、流砂層:處于被水飽和的狀態下,具有稀釋流散的流動性質。鉆進中遇流砂層時,孔壁極易坍塌,甚至無法形成鉆孔。
B、遇水不穩定地層
這類地層也常稱為水敏性地層。地層被鉆穿后,隨著與泥漿的接觸,便產生分散、溶脹、坍塌等復雜情況的那些地層。
a)、遇水溶脹地層:如粘土、泥巖、軟頁巖等,表現為吸水后體積膨脹,而造成孔徑的縮小。含膨潤土較多的粘土層,遇水后能迅速溶脹,并且極易分散于水中而形成膠體或膠體——懸浮液。而泥巖、軟頁巖等發生溶脹、分散的速度要緩慢得多。
b)、遇水松散層:如風化泥質砂巖、風化花崗巖等,這類地層遇水或泥漿后經過浸泡產生松散破碎,表現為掉塊、垮孔、孔內沉碴多。
c)、遇水剝落地層:如剝落頁巖、片巖、高嶺土化板巖、破碎灰巖等,這類巖層遇水后往往產生片狀剝落或塊狀剝落。